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师范南宋 1177 — 1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僧。
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
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
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
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
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峡,至荆南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
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
破庵灵隐大悟
月石溪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
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
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
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师范字无准
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照问。
何处人。
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随声便喝。
炤笑曰。
乌头子乱做。
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石溪月公同往。
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侍次,有一道者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庵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授与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延美
延美
阳安郡平泉杜氏子。
出家。
依彦通律师具戒。
昭觉师受业处。
后以道行。
即补住持。
视了觉大师五代祖。
号休梦
石霜洞山诸老。
深得禅旨。
宣宗复教对御落发者也。
后大阐于昭觉。
师为其远孙。
不惟能绍其宗风。
且兼弘于福业寺之殿宇。
旧而百间。
师广增至三百间。
修唱梵之堂。
广方丈之室。
备水陆之仪。
及罗汉六祖翊善大悲。
各列一堂。
又分千部经。
为东西龛。
又建纪天列宿堂。
极壮丽。
以至安毳侣。
供公庖。
厨仓。
寮库。
斋厅。
浴室等。
无不备具。
寺之旧址颓垣。
茂草百年矣。
师一旦竖版筑以绳之。
兴百堵轸旧封。
葺墙五百馀间。
周匝园圃。
而诸邻敬师之德。
相让惟恐或后。
自是朝饭千众。
累茵敷坐。
如升虚邑。
未有一物。
爰假外求者。
人谓。
师开口无机化。
不言而鸥狎。
虚怀善应施。
不求而谷盈。
大中祥符戊申
领住持事。
迨三十馀年。
食不兼味。
衣不重茧。
自处淡如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克勤宋 1063 — 11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僧。
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
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
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
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
后还蜀,复住昭觉寺
卒谥真觉禅师
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
俗姓骆
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
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
改住云居,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
事见《鸿庆居士》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
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
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
政和中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
建炎初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
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谥真觉禅师
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
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佛鉴勤
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愕然无以对。
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荆州
丞相张无尽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果。
不昧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处道将一句来。
曰。
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云居山归老。
朝廷赆其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临机有断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
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金山时。
贼赵万。
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方创臂出血,指示曰:“此曹溪一滴也。
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
”及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部使者解印还蜀,造问道,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适侍立,反复研诘。
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张无尽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惟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上党人俗姓连
京师崇福寺。
有《楞严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上党潞人
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
久之辞去游学。
教旨禅宗毗尼之道。
靡不探讨。
年四十。
犹宿留京辇。
时故相房公融。
已捐馆舍。
其子弟居赐第。
一日请斋尚未饭。
出经一函曰。
相公南海时。
所译楞严经十卷。
今筵中仅十僧。
可僧各一卷以结缘。
坐次当四。
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文婉而理玄。
遂誓作疏流通。
及归所住崇福寺
遽画文殊菩萨像。
且诵其名号。
十年志益不衰。
忽梦文殊乘狮子。
入其口。
由是下笔若神助。
大历丙子也。
及疏就。
又梦文殊自口出。
成三卷。
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
未几馆陶沙门慧震
传之于而流通焉。
既而资中恒沇法师
义章
号资中疏云
释惟悫
俗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本凭翊人。
官居上党为潞人也。
九岁割爱冠年纳戒。
母氏昆弟归于法门。
从其受教。
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
嗜学服勤必无倦色。
乃辞渭阳寻师隶业。
经筵首席。
或论集前驱。
或参问禅宗。
或附丽律匠。
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
年临不惑尚住神都。
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
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
相公南海知南铨。
预其翻经。
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
留家供养。
今筵中正有十僧。
每人可开题一卷。
坐居第四。
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觉其文婉其理玄。
发愿撰疏。
疏通经义。
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
别诵名号计一十年。
厥志坚强遂有冥感。
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之口入。
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
大历元年丙午也。
及将彻简。
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
在乎华严宗中。
文殊智也。
勒成三卷。
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
于今盛行。
一说楞严经。
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
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
遇之著疏解之。
后有弘沇法师者。
蜀人也。
义章开释此经。
号资中疏
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
似有今古之说。
此岷蜀行之。
近亦流江表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惟中北宋 977 — 1045
惟中
字慧雅
蓬州开元寺僧也。
成都
不复归其乡者。
凡四十年。
性孤洁。
不妄与人合。
精禅律之学。
善吟诗。
气格清谨。
可朋相上下。
时称之曰诗伯。
且通儒书。
学者从质其义。
日满座下。
羸形垢面。
破衣败履。
见者莫测其中之所有。
庆历五年五月
示寂于大慈甘露道场。
年六十九也。
前时尽倾其橐中。
得八万钱。
委其所尝往来者。
楞严道人继舒曰。
我将去矣。
生平之馀止此尔。
其为我命奇工。
六祖像。
于尔院之释迦殿。
用此被唾骂。
我不敢辞。
且欲使来者。
见是相知是心。
以是知见故。
能祓除诸妄。
而泯相亡心。
我为是功德之意也。
舒诺之。
命名手刘允文图之。
梓潼文同。
尝问道于师。
为记其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英
字实存,钱塘人
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
历走、海、江、淮、燕、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
数年,遍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
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
牟巘翁、赵松雪、胡长孺林石田、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厉
字存实号白云
早喜为诗,历游闽海江淮燕汴间。
一日登径山,闻钟声,忽有所悟,遂出家为僧,结茅天目山中。
为诗超然出世。
有《白云》。
送黄龙明知客 拈起玻璃。
一轮明月。
扑碎玻璃。
红炉片雪。
因思吕洞宾
黄龙纳败阙。
半升铛里煮山川。
不识斧头元是铁。
莫若庞公见马师。
心空及第真英杰。
一口西江吸尽时。
化现三千广长舌。
归德演禅师 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青州布衫。
当阳显露。
因甚持往南方。
觅取长篇偈句。
山僧无法可传。
毕竟有何分付。
一碗淡醋斋汤。
一钵香油豆腐。
吃得一饱齁齁。
世事总皆不顾。
禅人。
悟不悟。
于斯直下便承当。
何待更回归德府
天台洪禅人 天台石桥五百牛。
赵州石桥度驴马。
越圣超凡古至今。
赫赫声名洞天下。
一脚当头踏断来。
宽洪志气真潇洒。
勘破诸方老古锥。
澜翻辩舌如泉泻。
切莫骑牛更觅牛。
笑杀宾头卢尊者。
送伏龙溢南海维那 九月秋高暮山紫。
道人何事来于此。
黄花白露染单衣。
择友寻师问生死。
生死由来即自心。
一心起灭任漂沈。
尘劳衮衮如山积。
业识茫茫似海深。
拈起金锤俱击碎。
双溪落落无人会。
惊动千年老古锥。
三十乌藤雨霶霈。
示道信侍者 大信大疑。
大疑大悟
提起话头。
一切不顾。
行参坐究。
口念心思。
密密推穷。
时时觑捕。
忽然拶破疑团。
觌面更无回互。
布毛吹起塞虚空。
刹刹尘尘皆显露。
果能直下便承当。
何异灵山亲嘱付。
颂古 世尊初降王宫 瞿昙生下便惊群。
争似云门一棒亲。
尽道五更侵早起。
谁知更有夜行人。
勘辩 大都安讲主来参。
师问讲主讲甚么经。
答云。
金刚经。
曾于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处得个省处。
师曰。
既是无来无去。
因甚得到这里。
答云。
便是无来无去底。
师云。
即今在甚么处。
答一喝。
师云。
下喝行拳都且止。
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
答云。
尽大地那里不是自己。
师云。
忽遇劫火洞然。
大千俱坏时如何。
答云。
我到这里却不会。
师云。
六祖不会破柴踏碓。
达摩不识九年面壁
你不会。
见个甚么。
答云。
我只是不会。
师云。
瞎汉。
请坐吃
虚谷和尚法语 径山虚谷和尚示庆禅人法语。
赵州访一庵主。
入门便问有么有么。
庵主竖起拳。
州云。
水浅。
不是泊船处。
又访一庵主。
问有么有么。
庵主亦竖起拳。
州云。
能纵能夺。
能杀能活。
便礼拜。
庵主既然一般竖拳。
因甚么肯一不肯一。
若从这里分辩得出。
许你具衲僧正眼。
师云。
山僧有六十棒。
前庵主竖起拳。
有杀人刀。
无活人剑。
好与二十棒。
后庵主竖起拳。
有活人剑。
无杀人刀。
也好与二十棒。
赵州因甚不肯前庵主肯后庵主。
也好与二十棒。
虚谷和尚教他自领出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伦隋末唐初 ? — 6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6 【介绍】: 隋唐时僧。
汴州浚仪人
俗姓孙
年十三出家。
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
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
卒年八十余。
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浚仪孙氏子。
年十三。
依脩福寺端禅师出家。
端习次第观。
尝诲之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定也。
曰。
若有散心。
则系鼻端。
心本不散。
则又何以系为。
自是每坐辄定。
后为师送钵上堂。
未至堂顷。
卓然跏趺入定。
而持钵自若。
师大加赏识。
异时谓曰。
去昏障譬犹剥葱。
要当重重去尽。
然后得净。
答以为本来无
又奚庸剥。
师独以其根器非常。
而阴敬之。
且不敢役使。
虽礼佛看经。
犹莫之务。
但扫一房终日闭户。
四威仪中。
离念而已。
偶命之直岁。
守护僧物。
每戒其下。
勿以僧粥食犬。
其下漫弗听。
犬则呕粥。
其下又以为偶然尔。
食犬粥如常时。
于是犬群呕粥僧前。
若有物使之者。
其下始大惧。
为神。
姿性憺怡。
平居不表襮。
或问以义理。
随问随答。
无底滞。
仁寿二年
造禅室。
追献后冥福。
诏处之。
至则扫房闭户如故。
时人目之卧
兴国粲法师
博学有才辨。
自号三国论魁
竟造语。
三日夜莫能测。
其述般若义。
则空华水泡不可把玩。
本性清净。
如太虚空。
亟下拜。
以为不可及。
居京。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其馀请谒者
不啻鱼子。
武德之季。
卧疾于庄严寺
或问往生何处。
曰无尽世界。
又问舍报后如何。
曰籧篨裹而弃之尔。
又曰。
四大方斗。
已到屈膝。
主人翁只管看。
僧伽遽探其冷触。
退谓其人曰。
冷触果到膝矣。
四大分离应生苦趣。
遥知之曰。
苦趣亦空。
顷之问打五更钟未。
曰未。
及打钟。
视之已绝。
寿八十馀。
弟子承遗言。
舁尸露之南山中野。
其传有鲍居士慈氏云。
释昙伦
姓孙氏
汴州浚仪人
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然端学次第观。
便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礼悔之时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先净昏情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可有剥削。
本来无何所剥也。
师曰。
此大根大茎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读经礼佛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唯离念心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默不及之。
后又语令莫以僧粥与犬。
家人还妄答云。
不与。
群犬相将于僧前吐出粥以示之。
于时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
随言即遣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献后亡背。
兴造禅室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为卧也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无学。
不长。
卧禅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空华焰水无依无主不立正邪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赞叹。
心路无滞。
不思议乃如此也。
京师
道俗请者相续。
而机缘不一悟迷亦多。
虽善巧方便令其醒悟。
然各自执见见我为是。
故此妙理罕得广流。
玄琬律师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往来受法。
如此众矣如鱼子焉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四大分离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我主四大斗在已到屈膝死后籧篨裹弃之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矣。
诸门学等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鲍居士者名慈氏。
弱年背俗爱乐禅观。
生不妻娶形无饰华。
承德音调心养气守闲抱。
素承馀业五十馀。
年七十五矣。
姓孙
汴州俊仪人。
十三出家。
住修福寺依端禅师
端诫曰。
汝系心鼻端。
可得静也。
曰。
若见有心。
可系鼻端。
本来不见心相。
不知何所系也。
咸怪其言。
嗟其近学。
如何远悟。
故在众末。
礼悔之时。
随即入定。
大众弹指。
心恒加敬。
后送钵上堂。
未至中路。
卓然入定。
持钵不倾。
师大深赏。
异时告曰。
令汝学坐。
先净昏情。
犹如剥葱。
一一重重剥却。
然后得净。
曰。
若见有
可有剥削。
本来无
何所剥也。
师曰此大根大茎。
非吾所及。
不敢役使。
进具已后。
读经礼佛。
都所不为。
但闭房不出。
行住坐卧。
唯离念心。
以终其志。
次知直岁。
守护僧物。
约勒家人曰。
犬有别食。
莫与僧粥。
家人以为常事。
不用言。
犬乃于前呕出僧粥。
道俗咸伏其敬慎。
又有义学论士诤来问者随言即遣。
无所挂碍。
仁寿二年
献后亡。
兴造禅室。
召而处之。
还即掩关。
依旧习业。
时人目之。
为卧也。
有兴善粲法师者。
三国论首。
无学不长。
卧禅。
言问清远。
遂入房与语。
探究是非。
笑曰。
随意相审。
遂三日三夕法乐不眠。
述般若无底。
空华𦦨水。
无衣无主不立正邪。
本性清净。
乃投地敬之。
京师
善巧方便。
玄琬律师
静琳法师
率门人僧伽净等。
往来受法。
武德末年疾甚。
庄严寺傍看。
寂然。
有问往生何处。
答无尽世界。
又便寂然。
僧伽以手寻其冷触。
私报人曰。
冷触到膝。
四大分离。
亦应生苦。
曰。
此苦亦空。
问曰。
舍报云何。
报曰。
死后籧篨裹弃之。
莫作馀事。
又曰。
打五更钟未。
报曰未。
少时维那打钟。
看之已绝。
年八十馀。
诸门学等。
依言送于南山
露骸散于中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承古北宋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注曰。
(或作意)中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注曰。
此体中
重阳九日菊花新。
注曰。
此句中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曰。
三玄者一体中
二句中
三玄中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
曰。
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
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曰。
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
僧曰。
既悟体中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
曰。
体中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
曰。
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
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
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临济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曰。
但得体中
未了句中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门。
又须明取玄中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荐福承古
西州人
不知谁氏子。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潭州了山。
见敬玄禅师断发。
从之游。
已谒南岳雅公。
洞山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迎住荐福
示众曰。
夫出家者。
为无为法。
无为法中。
无利益无功德。
近来出家人。
贪著福慧。
道全乖。
若为福慧。
须至明心。
若要达道。
无汝用心处。
所以常劝诸人。
莫学佛法。
但自休心。
利根者。
画时解脱。
钝根者。
或三五年。
远不过十年。
若不悟去。
老僧与汝。
堕拔舌地狱。
系曰。
师去云门近百年。
览语而悟。
遂嗣之不疑。
时云门子孙方盛。
无敢异词者。
盖所得真耳。
不知传灯何以不录师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遗则中唐 773 — 8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
长安人俗姓长孙
善属文,能诗,工草书。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
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释遗则
俗氏长孙。
京兆长安人也。
祖冽鄂州司马
考利涉隐居金陵
则弱不杂俗。
恬恬终日而无所营。
始从张怀瓘学草书。
独尽笔妙。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以为得吾心。
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
所谓牛头六祖也。
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
传其道者曹溪嵩山秀。
学能者谓之南宗学
学秀者谓之北宗学
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
融得之居牛头山
弟子以传授
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
则既传忠之道。
精观久之。
以为天地无物也。
我无物也。
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独照。
能为万物主。
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
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
虎豹以为宾。
麋鹿以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
有慕其道者曰。
道者未有弟子。
相率为筑室。
图佛安僧。
蔚为精舍焉。
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
又自以为佛窟学
佛窟之号自则始也。
一坐四十年。
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
则未尝有报谢。
礼拜者未尝而作起。
时岁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
召弟子曰。
汝其勉之。
至十五日夜遂坐殁。
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
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
父老皆泣曰。
师死矣。
已而视之果然。
凡则二十岁为僧腊。
五十有八而终。
善属文。
始授道于钟山
序集融祖师文三卷。
宝志释题二十四章。
南游傅大士遗风序。
又无生等义。
凡所著述辞理粲然。
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
会昌中例毁之。
其院为道门所有。
开元寺僧正法光
咸通乙酉岁
遂徙碑于今所。
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姓长孙
京兆长安人
则弱不杂俗。
恬恬终日。
而无所营。
始从张怀瓘学草书。
独尽笔妙。
雅耽经史。
犹乐佛书。
一朝捐家业。
牛头山六祖慧忠
传忠之道。
精观久之。
以为天地无物也。
我无物也。
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遂南游天台
至佛窟岩。
薜荔荐落叶。
而尸居。
饮山流。
饭木实。
而充虚。
虎豹以为宾。
麋鹿以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见之。
转相告。
有慕道者曰。
道者未有子弟。
相率为筑室。
图佛安僧。
蔚为精舍。
元和已来。
传则道者
又自以为佛窟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圆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蕲黄人。
高祖武德中,往曹溪六祖,道经赣,见一青蛇横道,叱去复来,心忽觉悟。
四顾山势清高,遂以锡杖插其处,祝曰:曹溪还,此杖存,是吾道场。
三年返,锡杖如故,遂建寺弘扬佛法,一日趺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宪宗元和中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
白居易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
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
生卒年不详。
初唐时禅僧
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中唐时禅僧
马祖道一
宪宗元和中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赤眼归宗和尚
白居易元和十年(815)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
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向之问禅。
卒谥至真禅师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
元和中
驻锡庐山之归宗院。
参访之徒群拥。
乐天白公
以司马贬江州
获往来咨决心要。
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
而致拜焉。
李渤虔州
刺史迁。
尤加悦服。
一日问曰。
教中谓须弥纳芥子。
固其理也。
又谓芥子纳须弥。
亦岂理乎。
曰。
言博士读万卷书。
是否。
曰。
忝得此名。
曰。
摩顶放踵。
身不过若干尺尔。
万卷书向何处著。
俛首。
顷之。
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
从上古德。
不是无知解。
它高尚之志。
不同流。
今时不能自成自立。
虚度时光。
从前只是依它知解。
发言皆滞。
光不透脱。
只为目前有物。
诸子莫错用心。
无人替你。
亦无汝用心处。
珍重。
僧问如何是玄旨。
曰。
无人能会。
问曰。
向者如何。
曰。
有向即乖。
僧曰。
不向者如何。
曰。
去无汝用心处。
僧曰。
岂无方便。
曰。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僧曰。
如何是观音妙智力。
敲鼎盖三下云。
还闻否。
僧曰闻。
曰。
我何不闻。
僧无语
打趁。
南泉行脚。
一日煎茶相别次。
南泉问曰。
从前与师兄。
商量此事。
彼此已知。
去后或有人问。
毕竟作么生祗对。
曰。
者一片地。
大好卓庵。
泉曰。
卓庵且置。
毕竟作么生祇对。
乃翻却铫便起。
泉曰。
师兄吃茶了。
普愿未曾吃茶。
曰。
作者个语话。
滴水也消不得。
僧问。
此事如何用心。
曰。
牛皮鞔露柱。
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
诸圣呵呵笑。
因俗官来。
乃拈起帽带曰。
还会么。
官曰。
不会。
曰。
莫怪老僧头风。
不卸帽子。
入园取菜次。
圆相围菜一株。
谓众曰。
辄不得动著者个。
众不敢动。
少顷来。
见菜犹在。
便以棒打趁众僧曰。
者一队汉。
无一个有智慧底。
刬草次。
有一僧来参。
忽蛇过其前。
当钁断之。
僧曰。
久向归宗。
元来是个觕行沙门
曰。
座主归吃茶去。
目重瞳。
然恐其为己祸福也。
曰熏摩。
以求灭去。
而目为之赤。
世号赤眼归宗
释智常者。
挺拔出伦操履清约。
遍参知识影附南泉
同游大寂之门。
乃见江西之道。
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
其徒响应其法风行。
无何白乐天江州司马
最加钦重。
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
杜元颖排之。
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
江州刺史
洽闻多识。
百家之书无不该综。
号李万卷矣
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
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
惠远遗迹。
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
李曰。
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
白曰。
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
白彊劝游二林。
意同见常耳。
及到归宗李问曰。
教中有言。
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
如何芥子纳得须弥。
曰。
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
李曰。
忝此虚名。
曰。
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
再思称叹。
续有东林寺僧神建。
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
提举
神建不体。
乃发状讼示恶境界。
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
有异相目耀重瞳。
遂将药熏手。
恒磨错不觉目眦红。
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
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
玄解之言。
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通唐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陕州安邑人俗姓赵
隋炀帝大业中出家。
太宗贞观中诏入翻经馆,与梵僧对译《千臂千眼经》。
高宗永徽中又译《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等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
生卒年不详。
唐初禅僧
初诵《楞伽经》千余遍不解,后谒六祖慧能而始得解悟。
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宣宗大中间禅僧
嗣归宗法常
后住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乘佛
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智通
姓赵氏
陕州安邑人也。
隋大业中出家受具。
后隶名总持寺
律行精明经论该博。
自幼挺秀。
即有游方之志。
因往洛京翻经馆。
学梵书并语。
晓然明解
贞观中有北天竺僧。
赍到千臂千眼经梵本。
太宗敕搜天下僧中学者。
充翻经馆缀文笔受證义等。
应其选与梵僧对。
译成二卷。
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一卷。
共四部五卷。
善其梵字复究华言。
敌对相翻时皆推伏。
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
后不知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海云
海云
贞观时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𢹂弟子守节
五台
历揽圣迹。
遂于南台之侧。
峰峦峭拔。
林谷深僻之地。
居焉。
其刻厉清苦。
人所不堪。
而相从者。
舍节之外。
殆不可复得。
节。
高力士子。
生长富贵中。
而能如此。
其操行何如哉。
尝语节曰。
吾闻上都有卧轮禅师者。
虽云隐晦。
而实阐扬曹溪六祖心印。
汝往依之。
毋自滞。
久之轮告节曰。
汝师入灭。
当趣归。
后节遂踵化风。
或曰。
盖普贤化身。
与文殊相宾主。
而节亦未容以凡陋测也。
释海云
未详氏族乡里。
来游圣迹。
始于南台侧选峭绝峰峦幽僻林谷而特居之。
其刻苦玩道俭而难遵。
从其游者寡而无众。
迨其入灭。
门人守节淘洒舍利。
起塔焉。
昔传是普贤菩萨应身也。
门人守节高力士之子也。
从师墨俭。
有进无退。
示之曰。
上都有卧伦禅师者。
虽云隐晦而实阐扬六祖印持。
一时难测。
化导之方若尸鸠之七子均养也。
汝急去从之。
及见扣击未几。
汝师海云入灭已。
节禀听斯言荼蓼情苦。
遂奔赴如其言矣。
乃继武接迹盛化相耒。
迨将示灭。
愁云郁结鬼神悲号。
有塔存焉。
系曰。
海云是普贤应身非耶。
通曰。
菩萨下化弗拘定相。
应以比丘即现说法。
若然何乱文殊境使主伴不分乎。
通曰。
若如所问凡夫分矣。
圣人岂以我所求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弘忍初唐 601 — 6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74 【介绍】: 唐僧。
蕲州黄梅人,一说浔阳人俗姓周
七岁出家。
初住黄梅双峰东山寺,人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为佛教禅宗五祖。
其弟子慧能神秀,分创二宗,为禅门南北宗之始。
卒谥大满禅师
全唐诗续补遗
蕲州黄梅县人,周氏子。
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生。
成童,礼四祖为师。
唐太宗贞观八年,受信大师衣法,为第五祖。
阐化于破额山及黄梅县东禅寺
以便养母濯港废斋,后名佛母堂,今东禅寺南隅有佛母墓。
咸亨三年入县之东北三十里冯茂山结庵,上元三年乙亥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寿七十四。
建塔于东山即冯茂山
唐代宗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周氏
蕲之黄梅人
生而秀异。
识者以为其相之不及佛者七种。
法当荷负宗乘。
绍隆统寄。
东山有苦行僧。
栽松自业。
人漫以栽松道者目之。
老且死。
寻扣方丈决别。
信禅师则迎笑曰。
汝去耶。
吾以祖位待汝。
汝其再来也。
道者许诺。
俄而周氏女子未嫁。
而产一男。
周氏之居近浊港。
即遣婢远弃所产水中。
再弃再弗溺。
顾呱呱溯浮抵岸下。
不得已而收举以归。
父兄怒。
必诘其所从来。
女子则曰。
昨儿偶出游。
见衲衣蓬首者。
挹儿求托宿。
儿愧敢莫应。
其人忽隐去。
不可踪迹。
久之觉身重。
馀不敢有他也。
父兄终不而讳之。
竟箠逐女子。
遂与所产俱逃匿。
然所产亦易育。
甫七岁。
𢹂以行丐。
信禅师于道。
而问其姓。
答曰。
姓则有
非常姓也。
曰何姓
曰姓空。
禅师于是以宿缘。
而从其母乞为弟子。
既薙落进具。
仍受璨大师衣盔之传。
而转授慧能
且说偈。
以正统绪。
其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地亦无生。
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终于东山双峰寺
寿七十四。
瘗全身。
而塔其上。
代宗朝追谥大满
塔号法雨。
释弘忍
姓周氏
家寓淮左浔阳
一云黄梅人也。
王父暨考。
皆干名不利。
贲于丘园。
其母始娠。
移月而光照庭室。
终夕若昼。
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
举家欣骇。
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
既成童丱绝其游弄。
厥父偏爱因令诵书。
无记应阻其宿熏。
真心早萌其成现。
一旦出明徙倚间如有所待。
东山信禅师邂逅至焉。
问之曰。
何姓名乎。
对问朗畅区别有归。
理逐言分。
声随响答。
师熟视之。
叹曰。
此非凡童也。
具体占之。
止阙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
苟预法流二十年。
后必大作佛事胜任寄。
乃遣人随其归舍。
具告所亲喻之出家。
父母欣然乃曰。
禅师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
岂伊小騃那堪击训。
若垂虚受因无留吝。
时年七岁也。
双峰习乎僧业不逭艰辛。
夜则歛容而坐。
恬澹自居。
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
闻言察理触事忘情。
哑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
知其可教。
悉以其道授之。
复命建浮图。
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
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
拥纳之侣麇至蝉联。
商人不入于化城
贫女大开于宝藏。
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欤。
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
报龄七十有四。
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
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冈也。
咸亨初
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
神秀先出偈。
惠能和焉。
乃以法服付慧能
受衣化于韶阳
神秀传法荆门洛下
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峰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岐。
曰。
汝知之乎。
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
甚然之。
法融金陵牛头山
贻厥孙谋至于慧忠。
凡六人号牛头六祖
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
则庶孽耳。
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
代宗敕谥大满禅师
塔曰法雨也。
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
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
肉身堕泪如血珠焉。
僧徒不测。
乃李氏国亡之应也。
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
犹成繁盛矣。
其讳日将近。
必雨雾阴惨。
不然霰雪交霏。
至日则晴朗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邱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道邱字离际亦号栖壑顺德龙山柯氏子。
母陈氏,感神僧人,梦惊而举子,故生时室有异光。
妙龄薙染,后侍憨山于宝林,典通内外,心澈教禅。
乃度岭至金陵,亲雪浪、一雨,深究宗趣。
复如杭参莲池,授以净土法门,付之衣钵。
更入江右侍博山无异
久之又入匡庐,会同参家宗保禅师于金轮。
遂归广州,道路传闻,争相趋谒。
陈秋清、梁未央延住白云蒲涧,学侣辏辐,共坐枯木,种蓻自给。
尝访六祖,路出端州,望鼎湖山水秀丽,策杖而入,知为福地,乃开山焉。
先 是,地主梁少川与清波延僧,搆庵其中,共结净社,闻道邱至,奉为住持,竟成大刹。
内有涅槃台、庆云禅院、寮舍、僧房,非万金不就,道邱谭笑成之。
噫,异矣。
憨山尝游此峰,悬记曰:“不久当有至人,于兹开山”,纪以诗曰:“莲花瓣瓣涌沧溟,宝殿高高傍七星。
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
”至是果验。
寺无担石之储,而众至数百,有赍金请置田者,却而不受,开山十年,未尝困乏。
因白莲盛开,索笔书莲花颂而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丘明末清初 1586 — 1658
全粤诗·卷七四七
道丘一五八六—一六五八),字离际晚号栖壑
顺德人
俗姓柯
开山云顶因号云顶和尚
碧崖剃染,礼法性寺寄庵大师受圆具戒。
后访六祖新州故址,道经端州,入主法庆云寺,为鼎湖开山之祖。
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通乘
号石车
金华朱氏子。
二十六岁。
依天真为僧。
云门禀具。
六祖思善公案。
有省。
遍参知识。
后谒天童于金粟
童问。
那里来。
师曰云门。
童曰。
几时起身。
师打圆相。
童曰。
莫乱统。
师曰。
千里同风。
今日特来。
亲领痛棒。
童曰。
既千里同风。
又来作么。
师翘左足。
童曰未在。
师翘右足。
童曰错也。
师曰。
风吹别调中。
童休去。
入室次。
童举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师拂袖便出。
次继席金粟
上堂。
诸佛出世。
为一大事因缘。
达磨西来。
指人见性成佛。
金粟不谙老婆禅。
祇要诸人棒下见血。
若也恁么会得。
触处逢渠。
纤毫不立。
垂手人间。
和光化物。
既然触处逢渠。
且道渠是阿谁。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喝一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正诲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正诲字无迹,初祝发时名永灯,姓刘氏当阳人也。
母李氏,幼从外祖之宜都,十岁舍入石宝山,有塾师馆于寺,与众课读多解文义,以未了梵咒为憾。
年十六西游憩圣水寺,见习瑜伽者,喟然叹曰:法固如是耶?
去之,复归石宝,读书益力。
年二十,见僧持《缁门警训》者,诵之泣下,作偈曰:“善财与我原同性,不證菩提誓不休。
”遂诣荆南访天柱于普仰寺,柱器之,为更名正诲,留居三年,遍阅大藏。
柱寂,乃游伏牛,寻其遗迹,因之两都重登讲席。
慈圣太后闻其清誉,赐以千金,修葺玉泉,复请三藏存之寺中。
当阳旧有度门寺,荒废已久,人多不知。
在普仰时,天柱曾口授北宗五十六字,云在度门秀国师碑后。
自都归,便访度门,去玉泉七里见古寺破落,有石黝然,曰“大通秀国师之碑”,在榛莽中,抚之悽然,集工修治,因于塔前兴复度门寺,曰:“吾将老此,为北宗之裔。
”自是,养晦此中,专志净土。
崇祯元年正月,先期告逝,端坐说偈曰:“人间去住是寻常,处处名山古道场。
一念不生三世佛,谁能直下可承当。
”有僧问曰:“究竟若何?
以手抚案曰:“究竟到彼岸。
”遂寂,塔于楞伽峰国师之傍。
寻陵王宪使维章为之记。
所著有《识略庄子注》及诗文诸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始传写于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惟政洪济大师
惟政 松云洪济大师 壬辰变后。
为义僧将。
阵于岭南
倭将清正
要与相见。
松云入倭营。
贼众列立数里。
枪釰如束。
松云无怖色。
清正从容谈笑。
清谓松云曰。
贵国有宝乎。
松云答曰。
我国无他宝。
唯以汝头为宝。
清曰。
何谓也。
答曰。
我国购汝头。
金千斤邑万家。
非宝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
不敢通和
至癸卯来请信使。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其生□。
山人往试贼情。
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绅间。
余赠之曰。
盛世多名将。
奇功独老师。
舟行鲁连海。
舌聘陆生辞。
变诈夷无厌。
羁縻事恐危。
腰间一长釰。
今日愧男儿(芝峰类说)。
万历壬辰
居金刚山店寺。
倭兵大至。
与同舍僧。
避冠深谷间。
有僧往觇。
倭入店寺。
缚居僧数十人。
索金银诸宝。
不出将杀之。
惟政闻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师欲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将虎须无益。
只取祸耳。
惟政不从。
入乱兵中。
傍若无人。
倭兵怪之。
沙门
诸倭或坐或卧。
釰戟交锻。
故不拜揖。
不顾眄。
不留行。
曳筇挥手而入。
倭熟视而不之禁。
历山影楼。
至法堂下。
僧皆缚在两庑下。
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顾。
有倭在禅堂外治文书。
如军目者。
政立观。
倭兵亦不禁呵。
观其文字不可晓。
直上法堂。
诸倭将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为礼。
彷徨纵观之如痴人。
有一将以文字问曰。
尔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问之曰。
尔国尊七祖乎。
惟政曰。
六祖
焉有七祖。
曰愿闻之。
即列书六祖视之。
倭将大异之曰。
此寺有金银诸宝。
尔可尽出之。
不然当杀之。
惟政曰。
我国不宝金银。
只用米布。
金银诸宝。
举一国所罕有。
况山之僧。
只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绝粒餐
或乞食村闾以为生。
岂有蓄金银之宝。
旦观将军能知佛事。
六祖
法全以慈悲不杀为上。
今观无罪愚僧。
缚在庑下。
责以珍货。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间。
以度朝夕者。
虽刲身粉骨。
岂有一寸宝。
将军活之。
诸倭传示其书动色。
顾下卒云云。
下卒趍下堂。
尽解两庑二十馀僧。
惟政又挥袖曳筇而出。
倭将以大字书大板。
沙门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诸兵勿更入。
即罢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店寺。
朝廷除政僧将。
统营入道僧军。
出入倭阵。
以游说为任。
尝入贼阵。
见倭将清正
清正曰。
尔国何宝最贵。
惟政曰。
吾国无所宝。
所宝惟将军之首也。
清正强笑。
而中实惮之。
乱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国
家康以云绵子二万斤与之。
辞不得。
尽与对马岛主智正而归。
及朝廷重修庙阙。
政鸠一国僧军以助役(于于野谭)。
壬辰之乱。
倡义击倭。
虏获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
名满两国。
乱定后。
源家康为日本关白
请信使于我朝。
人皆愤惋。
而朝廷恐生边衅。
惟政日本
以试贼情。
倭素重其名。
欲试其节。
胁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于吾王。
通使于邻国。
尔等不宜侵凌。
吾膝不可为汝屈。
倭又大炽炭火。
烈若红炉。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动颜色。
立向火边。
若将跃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灭。
倭见之以为神。
遂罗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师真生佛也。
即以金轿舁之。
自是虽如厕时。
辄舁奉之将送。
关白以大师所欲。
吾必敬承。
试言之。
政曰。
山人本无欲。
唯愿还我国佛画一帧。
关白曰。
敝国虽小。
尚多重宝。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灵。
可以祈风祷雨。
可以禳灾致祥。
故愿还也。
关白下齐声言曰。
大师亦能呼风唤雨。
何必求还佛帧。
政不复强迫而归。
自是倭奴不敢复喝。
至今购得松云笔迹。
重价贸之。
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买大[绲-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联作一幅。
欲画丈六金身为帧。
周行八道。
广募能画者。
数年不得。
适值枫岳僧大张水陆。
僧俗咸聚。
无虑数千人。
化主僧遍告众。
愿得画佛手。
莫有应者。
坐末疲癃一僧。
应募自出。
与之偕归。
斋沐而请。
僧曰。
此事满三十日乃成。
吾处于佛殿隐身而为之。
慎勿觇视。
涂其四壁。
使无孔隙。
存纳饭一窍。
三日一纳。
而纳时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窥。
至二十九日。
自料虽未满一日。
画必已就。
暂流眄而视之。
画师惊。
掷笔起立曰。
画不就矣。
即有黄雀。
出自饭孔而飞去。
影响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视之。
画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画著鸟迹而去。
其帧挂于桐华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祷此佛。
神验如响。
壬乱时。
倭奴窃偷而去。
松云此请还。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师自经倭变之后。
隐遁于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法师西山涅盘。
奔丧至京郡扬根娱嫔驿。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师
上下教曰。
咨尔惟政
狂彼倭𡨥。
采我仇雠。
而六载兵尘。
万民忧苦。
予心不安。
尔其往见倭酋。
详探贼情。
通和好而还也。
太师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启程。
具威仪[咒-几+尤]服资装。
礼待之节。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东莱
候风登舟渡海。
自对马岛。
复开洋前进。
数月而达倭都。
倭人盛仪待。
去都三十里。
设锦绣步幛。
左右列立金银屏
屏间尽写倭国人所制诗辞。
大师于道上瞥然看过。
悉记其诗。
及至馆。
与倭接伴使。
论其国中诗品。
辄能尽诵屏间诗。
无一差错。
使者惊异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诚其道术。
掘坑十馀丈。
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毕露。
有若纵横于流水之面者。
令人𢥠然。
大师入坐。
大师亦疑其为水。
掷念珠知其琉璃。
而后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将见于倭王。
倭王立铁马以通路
其下炽炭火四围。
使大师缘铁马而入。
大师即西向默祷。
青天白日。
有片云来自朝鲜
雨旋下。
炭火皆灭。
倭君臣见者。
莫不惊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上品金辇舁入内庭。
事之。
言所皆从。
大师盘游郡国。
赏玩山川。
周游倭境。
尽探其国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将还。
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货宝为赆。
大师悉却不受。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清正之头。
次及刷还我国被虏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来被虏者。
男女并三千馀口。
具舟粮送。
使与俱还。
七月十三日还京祗肃。
上大加褒赏。
特赐一品秧。
大师不得已入谢恩命。
三日乞退还。
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记)。
甲辰春
倭人智正来。
恳乞通信。
命僧总摄惟政
日本详探贼情。
政渡海托盘游诸国。
玩赏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舆邀请。
殆无虚日。
至大坂。
首言交和宁国之事。
次及刷还我人之言。
家康为。
壬辰之役。
吾实未见。
两国无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虏人民。
使与俱还。
要时罗事敀曲。
惟政曰。
我国与日本
虽是万世不忘之雠。
而交邻之约素不负汝。
一倭有何关胜败。
而兵退之后。
谋杀往来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国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护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本以此归咎。
是必讳隐要开衅隙。
不然。
扁舟沧海。
应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犹为然。
更不言要政再来。
乙巳四月
惟政将还。
历探倭情。
具报朝廷。
兼请回泊之日。
宜令舟师诸将。
聚屯釜山。
以壮军容。
俾严护行诸倭之瞻视云云。
是日统制使李庆浚。
领舟师赴釜山。
风送未及。
竟误师期。
惟政刷还人三千馀口。
季庆浚。
使之从便分送。
浚分付诸船将听其所愿。
船将等利其男女争先恐后。
絷之维之。
甚于抢掳。
或问所系。
而不能答。
则并称己奴。
美女则缚其夫投海。
而任作己物。
如此者非一。
怨声传播。
天高听卑
即罢李庆浚。
李云龙代之。
因令各道水使。
摘发边将之恣行者。
水使等视以文具。
竟不发告云进(士赵庆男经乱录)。
瓶锡空山。
索然若枯死木灰。
何其静也。
一日杖釰而起。
斫贼如麻。
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体而无用也(赵显命撰真赟)。
僧将惟政
方欲修葺龙起山城。
而患其私力不足。
本道巡察使
随便助力。
且觅给种子使。
惟政率其军百馀。
屯田山下。
为积粟之[言*(〡/下)]事(惩毖录)。
五月
僧将松云
还自日本
刷还被掳人口一千馀名。
分载四五十船。
与倭人智正同还。
松云一名惟政
任姓
密阳人。
先世士族。
松云出家为僧。
颇能诗。
善真草。
有名丛林中。
壬辰住金刚山。
一日倭兵乱入。
寺僧奔窜。
松云独凝坐不动。
倭异之。
环立合掌致敬而去。
其秋余在安州
通文各道。
无论僧俗。
令起兵勤王。
文到。
松云展文佛榻上。
率其类涕泣。
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
结阵于林原坪。
与倭战。
自是长在军中。
又尝再入清正营中论说。
意气激烈无畏慑。
前年朝廷命往日本
游山。
探贱中消息。
人皆危之。
松云恬然无难色。
主是乃还(西厓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